深度 | 全世界都在关注闲暇教育,而我们的师生还在疲于奔命
精彩导读
我们学校应当高度重视闲暇教育,引导学生以闲启智、以闲育德、以闲修身、以闲养性、以闲交友、以闲求真、以闲向善、以闲尚美、以闲悟妙。
我们的教育要同时关注闲暇与闲暇精神,让每个师生能够 “静”下来用心体悟,“慢”下来沉潜往复,“停”下来从容把玩。
【作者简介】
翁乾明,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
闲暇就是学校,没有闲暇就没有学校
何谓闲暇?闲暇,是指扣除谋生、睡眠等硬性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,也就是可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。闲暇是相对于“劳作”(劳动、工作、学习)而言的,不仅是时间概念,还意味着可自主行动的空间、彰显个性的活动和自由自在的状态。当然,这里的“自由”并不意味着放浪形骸、玩物丧志、游手好闲。
但对多数中小学生来说,闲暇是个稀罕物。他们每天早早地赶到学校,满满地听课,赶赶地做作业,晚晚地睡觉。许多学校图书馆一片荒芜,找不到几本好书;运动场一片沉寂,找不到几个运动的身影;甚至连体育节、艺术节、科技节也砍掉。孩子们整天除了上课就是做作业,寒暑假再被塞进各种补习班。学校和家长都太不放心了,就怕给孩子闲着了,想方设法把他们的时间占满。
然而,在古希腊,闲暇就是学校,没有闲暇就没有学校。据说,英语中“学校”一词源于古希腊,本义就是“闲暇”。亚里士多德认定:“人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,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。”罗素认为:“一个人一生中没有充分的闲暇,就接触不到许多美好的事物。”
英国剑桥大学就是靠着喝“下午茶”的制度,喝出了六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。帕夫雷什中学每天只上5节课,成为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。曾有这么一所中学,着力培养爱国爱群之公德,服务社会之能力,上午4节课,下午2节课,3点半后教室锁门,师生一律上操场、去图书馆或开展社团活动,其余时间自主支配。这就是张伯苓执掌的南开中学。结果,从这里走出了周恩来、温家宝、周光召、朱光亚,数十位两院院士,还有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,文学家曹禺等一大批奇才翘楚。
当今中国典范式的学校--北京十一学校也在为师生创造闲暇。该校把每学期20周划分为两个大学段(各9周)和一个小学段(2周),小学段夹在两个大学段之间。在两个星期的小学段里,没有教师,没有作业,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!明智的教育就要这样!因为没有闲暇,就少有自主时空,就少个性灵性。我们在抱怨学生没有读书看报、独立思考的习惯时,要反思给了学生多少闲暇?
我们基础教育避谈的闲暇精神,是德国人高度崇尚的
在人群中,不难发现一个奇怪现象:闲暇越是增加,身心越是疲惫,心灵越不自由。因为,没有闲暇精神在场,闲暇会迷失方向,反而加剧了身心失调,从而感到身闲而心累。
可见,只有具备闲暇精神,才能赋予闲暇以生命!所谓的“闲暇精神”,就是能以闲适的心态,善用并妙用闲暇,谋求个性化发展、提升生命质量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。闲暇精神追求的是生命价值和自由创造。有了闲暇精神,人们在闲暇时间里可能十分忙碌,却仍可保持闲适心态。这里的“闲适心态”‘就是心灵的自由。闲暇精神的本质就是心灵的自由和主体的回归。
很明显,闲暇精神可使人变得大气而豁达、从容而机敏。而我们的基础教育避谈闲暇精神,显得逼仄而局促、小气而狭隘。不能不说,心灵束缚是我们教育的致命伤!
心灵束缚与标准答案是一对难兄难弟。“心灵束缚”造就了死记硬背、生搬硬套习惯,离开书本啥也不会,遇到问题就找“标准答案”。而“标准答案”又强化了亦步亦趋、人云亦云的心灵束缚。二者相互作用,使人逐渐变得不会异想天开、寻根问底、批判质疑和标新立异。结果,有了闲暇,要么投入到背书刷题之中而疲于奔命,要么投入到网游刷机之上而消磨时光。有调查表明:过去学生平均每人每年借阅图书10本左右,现在平均还不到1本,这就是心灵束缚与标准答案相互强化的一个明证。
而闲暇精神会使人感觉敏锐、心境美好,从而有“朝吟风雅颂,暮唱赋比兴,秋看鱼虫乐,春观草木情”的雅致,活得“爽并充实着”“累并快乐着”。可以说,大量的科学、艺术、文化成果,也是由闲暇精神所催生的。哥白尼是大主教的秘书和医生,其“日心说”是在“闲暇”里创立的。爱因斯坦在瑞士伯恩专利局工作的“闲暇”里,研究并发表了《论动体的电动力学》,进而阐述了“狭义相对论”。费尔马的本职是律师,他在“闲暇”里研究概率论、解析几何并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如此等等。
不难理解,一所学校要能极大地开启学生的心智,不能不考虑两大因素:一是提供足够的闲暇时同,否则便是无米之炊:二是培育强大的闲暇精神,否则便会放任自流。爱因斯坦一语道破天机:“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!”强调的就是闲暇精神的价值。
如今“成人比成功重要,成长比成绩重要”渐成共识,而要成人成才,培育独立之精神、自由之思想、创造之能力,就要树立起强大的闲暇精神。闲瑕精神是文明人的重要素质!难怪胡适先生早就把国民“怎样利用闲暇时间”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之-。
德国教育就深得闲暇精神之精髓。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,德国人(含移民美国、加拿大等国的德裔)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,原因之一就在于高度崇尚闲暇精神。在德国,幼儿园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,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培训班。他们认定,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,过度开发智力并非好事。当今国人钦佩德国人的严谨性和创造力,却不知这背后蕴含着闲暇精神。
闲暇教育已经为全世界所关注
然而,人们并非天生具备闲暇精神,需要接受闲暇教育。我想,闲暇教育至少有三个方面:一,传授闲暇知识;二,打造闲暇精神;三,培养闲暇能力。
闲暇教育已经为全世界所关注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,甚至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学生都有了闲暇生活的目标。例如要认识到闲暇生活对生活质量的影响,要认识到闲暇生活是表现自我价值和个人尊严的重要方面,要学会鉴别、了解并评价现有的课余资源,人人学会对自己的闲暇生活负责,要求学会制订闲暇生活计划,并借助闲暇活动促进个人心情舒畅和不断成长。如此等等。
随着社会的进步,人们的闲暇时间会越来越多。据统计,我国的一年里假日总量有125天,已经超过了全年的三分之一。随着社会的进步,未来很可能会推出“三休日"制度。如何认识闲暇、创造闲暇、用好闲暇、享受闲暇,如何把日益增多的闲暇转化为个性化发展的资源?都将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。我们学校应当高度重视闲暇教育,引导学生以闲启智、以闲育德、以闲修身、以闲养性、以闲交友、以闲求真、以闲向善、以闲尚美、以闲悟妙。
必须看到,现在学生健康的三大杀手--睡眠时间不足、心理负担过重、体育活动太少,成长的第-杀手--心灵不自由,都与缺乏闲暇和闲暇精神密切相关。没有闲暇在场的教育是残缺的、机械的、反人性的教育,而闲暇在场却没有闲暇精神支撑的教育,是放任的、盲目的、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!我们的教育要同时关注闲暇与闲暇精神,让每个师生能够 “静”下来用心体悟,“慢”下来沉潜往复,“停”下来从容把玩。
相关文章
○推荐 | 许锡良:教师真正在乎的,真的不是外在荣誉(深度好文)
○深度 | 成尚荣:破译名师成长密码,名师不是“打造”出来的
○深度 | 贵州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:让教师活得有尊严,别再折腾他们
校长派独家文章
○独家 | 卓立:敢为教育先,史家小学“后现代化”学校落地生根
○私享塾 | 校长的大智慧就是“简单”——全国30余校长共话职业困顿与突围
○独家 | 清华附中“学生节”:从创客培养到创新课程,等待每个学生“花开”
○独家 | 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高峰:科学教育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高级认知水平
○独家·口述 | 清华附中王殿军:中国学生的创造力,为何与教育强国有差距?
| 来源:《福建教育》
| 编辑:校长派
版权说明:校长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,请标明作者及出处。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